您现在的位置:中学新万博教学园地>> 本站信息>> 新万博书屋>>正文

中学新万博教学史料阅读与情境设问(中国史)

鲍鹭滨 著

出  版  社:

  I S B N :

出版时间:2021-12-23

版       次:

包       装:

开       本:

用       纸:

售价:45.00元

数量: - +

加入购物车加入收藏夹

作者简介

鲍鹭滨老师,任教于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厦门市骨干教师。从教20年,长期在高三毕业班任教,有丰富的高三备考经验。曾在省市各级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参与多项省市教研课题,多篇论文发表于CN级教学刊物。作为主编的教学论著,《厦门六中素质教育课改研究丛书——中学新万博史料教学集萃中国古代史》(上下卷,ISBN 978-7-5459-1793-2)已经在202012月中旬正式出版。

编辑推荐

       新万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色是其时间性,而其基础是史料。史料的阅读、搜集、整理、解读和运用,涵盖了史学的基本内容。傅斯年强调:“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随着中学新万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万博教师专业化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要求和的改革,新材料、新史学研究的史料阅读、搜集、解读、运用再次成为中学新万博教学研究的新方向,重中之重。由于史学书籍浩如烟海,加之工作的繁忙、专业素养的局限,对一线中学新万博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史料阅读、搜集、解读、运用的不足制约着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提高中学新万博教师的史学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重视和加强史学阅读,广泛汲取史学研究新成果,把优质史学资源与新万博教学深度融合。

        作为全省素质教育标兵,被誉为“最像大学的中学”的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学校各学科教学研究氛围浓厚,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课改、教学研究、高考成绩方面取得瞩目的成绩,享誉海内外。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厦门六中新万博教研组在新万博学科素养的培育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许多新万博研究成果已在众多国内知名公众号、学科网站连载,反响热烈。

       当然,由于编者受时间、能力的局限,本书难免存在史料甄选科学性、问题设置严谨性、功能达成的缺憾等问题,敬请全国专家、同行不吝指教。希望我们的汇编能在新万博教学研究、教学过程中起到抛砖引玉、集思广益的效果。

                                                                                                                         鲍鹭滨

                                                                                                                              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校本是针对团队史料汇编(中国史部分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个改版。主要在高中新教材《中外新万博纲要》的授课过程中,广大教师都深感教学内容繁多,备课时间紧张,往往为了准备一课内容疲于奔命,没有更多时间能够驻足反思。在单元和大概念教学的引领下,传统的备课模式需要一个思想解放和实践更新的过程。本书立足于做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讲教材内容进行情境整合,用问题链条来构建项目学习,也尝试有一些与题型相仿造的自主命题。本校本丛书精选了中国史史料汇编260余万字中的54万字,在纲要上册29课中设置了近千个史料阅读和问题项目,希望能借此给同仁们一点思考,一点帮助,提高备课的精准度。因为时间仓促,加之本人能力有限,校本中选取的史学材料难免有不恰当,逻辑不够严谨的问题。恳请全国专家、同仁不吝指教,大家共同研讨商榷。

订购说明:本书为校本教材,少量付印,属于同行私人交流,订购提供版和PDF打印版,严禁上传到其他网站,谢谢各位同仁。下单后请微信联系:baolubin13616055106或者QQ1124860288,鲍老师。因为临近年关,东北地区、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的同仁如果需要请购,下单前请先联系鲍老师,运费超出部分需要自行负责,具体微信上联系后操作哈。

目录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1级高一新万博单元课时史料阅读导汇编

《中外新万博纲要》(上)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0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004—013

       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014—021

       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022—029

       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030—039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040—048

       0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049—056

       0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057—064

       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065—072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0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073—081

       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 082—088

       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 089—099

       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 100—110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111—118

       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119—126

       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127—137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 138—147

       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 148160

       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161—171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课  辛亥革命                                                               ………… 172—183

       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184—201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202—214

       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 215231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 232247

       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248271

       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 272290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291313

       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314—339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 340362

       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 363383

 

精彩书摘

情境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公元618—907年)

(1)唐朝前中期的强盛

(阅读《纲要》上,第32—33页)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归纳唐代前中期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结合拓展材料,概括取得治世、盛世的相同原因。理解国家治理对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

材料一 (房玄龄)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帝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此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乃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六《房杜传》

(魏征死)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隋唐佳话》卷上

关注点:(依据材料,归纳唐太宗“贞观之治”中选贤用人的重要表现。)

 

材料二 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贞观元年,太宗为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今司法覆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询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斩首死刑),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刑法》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此高祖、太宗致治之大略,及其成效如此。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一《食货志》

关注点:(依据材料视角,归纳“贞观之治”其他方面的重要表现和取得的积极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取得“贞观之治”太平治世的原因。

 

材料三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晋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据《新唐书》

武则天开科举,唐人称其“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据《陆宣公输苑集》

关注点:(武周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依据材料。分析其统治措施与“贞观之治”时期有何沿袭之处。当代史学家郭沫若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

 

材料四 玄宗即位后,开始裁剪冗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精简庞大的官僚机构。颁布《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员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修订了《大唐六典》,明确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作为行政法典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玄宗规定,封家贵族的租调改归政府同意征收,抑制食封贵族势力的发展。针对全国僧尼人数膨胀,不纳赋税的问题,玄宗下令淘汰僧尼,强制还俗,抑制佛教势力发展。全国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蔡州新息县的玉梁渠,灌田三十余万亩……,玄宗年间,全国共建56个农田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全国共有军屯992屯,垦田面积达500万亩。玄宗针对土地兼并问题,在各地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几年间“括地客户凡八十余万,田亦称是”。政府还减免客户的赋税,一定程度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改变占田不均,缓和了阶级矛盾。玄宗重视文化发展,下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还下令进行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史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玄宗爱好音乐、诗歌和戏剧,征召李白等文术充当学术顾问,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关注点:(依据材料视角,归纳唐玄宗取得“开元盛世”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代前中期取得治世、盛世的相同原因。理解国家治理对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性。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战争和关内外人民英勇抗战的史实,感悟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通过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的史实,理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对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的影响。

拓展阅读:

材料一 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亡国惨痛之中。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桥抵抗多日,终因孤立五援而失败,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各族民众相继组织抗日义勇军,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大批难民背井离乡,像潮水般涌入关内流浪。一曲悲愤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遍祖国大地,催人泪下,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3万多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十八万。

1932年,杨靖宇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从九一八事变后,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寇对之恨之入骨。1940年在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是193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由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中国将领在察哈尔组织的一支抗日部队。长城事变结束后,日本军队开始越过长城,向华北渗透,1933年春,进占察哈尔部分地区。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正式成立以冯玉祥原部下和共产党支持者为主组成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共有10万人,冯玉祥为总司令。6月22日起开始向察哈尔和热河的日本军队展开进攻,7月12日,同盟军在吉鸿昌的指挥下攻占重镇多伦,将日本军队全部逐出察哈尔,成为“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支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的中国军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内蒙古东部各盟,随后又向热河、察哈尔进攻。日本帝国主义在它占领的地区网罗蒙奸、汉奸,拼凑傀儡政权和伪军。1931年共产党派王若飞等到绥远,加强了党对内蒙工作的领导。1932年,在绥远成立了蒙汉抗日同盟会和牧民抗日会。1933年,蒙古地方武装加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对日作战,打击了侵察日军。

——摘编自笔者整理史料汇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战争和关内外人民英勇抗战的史实,感悟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稍稍站住了脚跟,立即把下一步目标伸向华北。华北有着蕴藏丰富的煤矿,还盛产棉花和羊毛,都是令日本侵略者垂涎的资源。一日本关东军军官在情报中写道:“……现在,满洲市场已臻饱和,短期间亦然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之增进相调和”。“故华北,诚为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

“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达成后,日本得寸进尺。日本陆军省在8月提出《关于对北支政策》,毫不隐讳地表明要直接控制华北,使华北“不受南京政权政令的支配,而成为自治色彩浓厚的亲日、满地带”。11月中旬,日本军方导演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正式出台。土肥原贤二代表日方向华北当局提出最后通牒,大批日本关东军在山海关和古北口附近集结,摆出一副准备进攻的姿态。

平津一带还是中国的领土,却到处可以看到荷枪实弹、气焰万丈的日本军人和骄横不法的日本浪人,到处可以看到从这里潮水般涌向全国的日本走私货物和毒品,到处可以看到宣言所谓“王道乐土”之类的汉奸标语图画。……《义勇军进行曲》为主题歌的《风云儿女》,正是在1935年拍成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首歌迅速唱遍全国以至海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唱出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心声。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

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发生在北平的一次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把侵略的魔爪进一步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1935年12月初,北平各校学生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局的领导、推动下,纷纷发表宣言,“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12月9日,北平学生冲破了国民党当局沿街设置的封锁线,汇合在新华门前。学生向何应钦的代表提出了表达中国人民愿望的六项要求:反对所谓“防共自治运动”;公开宣布中日交涉经过;不得任意捕人;保障地方领土安全;停止一切内战;要求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何应钦的代表对学生的正义要求不予理睬。被激怒的学生高喊“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向长安街奔去。当游行队伍走到天安门、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时,手无寸铁的学生遭到国民党军警的大刀、木棍、水龙的袭击,100多人受伤,30多人被捕。被阻挡在城外的学生游行队伍,沿城墙外围游行,在冰天冻地的寒风中,忍饥挨饿,坚持了一天却未能进城。他们向城上的军警挥泪讲演,向周围的市民哭诉,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理。12月10日,根据北平学联的决定,北平各校学生实行总罢课。16日是国民党“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北平学生和各界民众三万余人,为抗议“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举行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他们冲破国民党军警的包围,先后在天桥和正阳门广场召开群众大会,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接着北平和天津的学生,又组织南下宣传团,深入各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杭州、天津、南京、上海、武汉、南宁等地爆发了更大的游行示威。各地爱国人士先后成立了各界救国会,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作了思想准备。

——来源中国网

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通过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的史实,理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对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的影响。分析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推动作用。)

 

(阅读《纲要》上,第136页)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的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红军接受改编、中共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等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所付出的巨大贡献。

拓展阅读:

材料一  十大救国纲领(节选)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对日绝交,驱逐日本官吏,逮捕日本侦探,没收日本在华财产,否认对日债务,废除与日本签订的条约,收回一切日本租界。……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实行全国抗战。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的作战方针,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的作战方针。建立全国各地军区,动员全民族参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国人民除汉奸外,都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抗敌的自由。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

四、改革政治机构: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国防政府必须吸收各党各派和人民团体中的革命分子,驱逐亲日分子。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联合朝鲜和日本国内的工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有钱出钱和没收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同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提倡同货,改良上产。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

七、改良人民生活: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的家属。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救济失业。调节粮食。账济灾荒。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口救同为目标的新制度、。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1937年8月25日,该提纲中提出十大救国纲领,包含军事动员、人民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抗战外交政策、战时财经、教育等内容,号召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诚合作,共赴国难。)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毛泽东起草的十大救国纲领的主要内容。依据学思之窗,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比较中国共产党和中间政治派别在抗日主张上的异同。)

 

材料二 必须抛弃单纯政府抗战的方针,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的方针。政府必须和人民闭结起来,恢复孙中山先生的全部革命精神,实行上述的十大纲领,争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决本上述纲领,站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中国共产党在自己一贯的方针下愿意和中国国民党及全国其他党派,站在一条战线上,手携手地团结起来,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战胜万恶的日寇,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坚决反对那种投降妥协的汉奸理论,同时也应该坚决反对那种以为无法战胜口寇的民族失败主义。中国共产党坚决相信,在实现上述十大纲领的条件下,战胜日寇的目的是一定能达到的。只要四亿五千万同胞一齐努力,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由于红军即将开赴前线,一个新的问题提到面前:红军在抗日战争中应该怎样作战?毛泽东在会上的军事报告中,根据日本侵略军作战的特点,指出红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并说明:这种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略下的“相对的独立自主”。这和以往红军的作战方法不同,是在抗日战争这种特定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正确方法。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

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国共两党关系和抗战军事问题上的正确主张,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的重要意义。)

(阅读《纲要》上,第159—160页)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亚非万隆会议召开的史实。通过“求同存异”方针内涵的剖析,概括“万隆精神”的倡导对新中国外交进一步打开局面的积极影响。

拓展阅读:
材料一 1954年4月28日至5月2日,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缅甸、锡兰五国总理在锡兰首都科伦坡举行会议,倡议召开亚非会议,讨论亚非地区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1955年4月的最后一周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亚非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出席、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1949-1956)》

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亚非万隆会议的特点和宗旨。)

 

材料二 1955年4月18日,29个亚非国家的340名代表齐集万隆,亚非会议隆重开幕。万隆会议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美国极力阻挠、破坏会议的召开,挑拨亚非国家与中国的关系,而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又互不相同,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进行了艰苦的工作。正如中国在会前所预料的,有些国家代表对中国存有疑虑,表示程度不同的不信任,甚至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指责中国没有宗教自由,怀疑中国对邻国实行“颠覆”活动等等。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1949-1956)》

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155页。)。中国代表团这种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态度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赞扬,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亚非万隆会议召开的史实。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概括倡导“万隆精神”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锡兰等国先后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同芬兰、瑞士、丹麦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日内瓦会议到亚非会议表明,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作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坚持正确的方针,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为进一步开展中国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1949-1956)》

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万隆精神”的倡导对新中国外交进一步打开局面的积极影响。)

 

材料六 1984年,实行“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6.6%。在这个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仅推广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而且推广到国营农场,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中国社会主义农场管理体制;不仅推广到农业生产领域,而且推广到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之中。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农业生产中这场制度变迁从1978年开始,至1984年基本结束,历时6年多。与1949年以后农业生产中多次制度变迁不同的是:没有采取群众运动的形式,没有思想批判与政治压力,没有给各地规定进度与发展指标,而是中共中央在理论、舆论、政策上进行引导,各地干部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地区或生产队的效益中认识它的优越性,自觉地推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符合绝大多数农民的切身利益,他们要求实行,因而不需要用群众运动,大批判等向他们施加压力。这是中国现代中最成功的一次制度变迁的案例。

——摘编自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1842—1991)》

关注点:(依据材料,评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积极影响。谈谈为什么说这次农村改革是中国现代最成功的一次制度变迁的案例?)

 

材料七 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的改革以及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民公社原有一系列经济职能的分散。同时,农村经济形势和经营形式的改革,已经突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政社合一”的体制,从而为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1984年底,28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完成建乡工作,已经实行政社分开的公社占其总数的98.36%。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人民公社”成了一个新万博上的名词。

                                             ——摘编自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1842—1991)》

现在,一种新型的“乡—村—户”农村结构出现了,它担负起以前公社的一些职能,但有明确的分工。乡主要处理政府和行政事务,党委做党务工作,村则履行与每家农户签订责任书之类的职责。颇为常见的是,从前公社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变成了新的经济合作组(村),而从前公社的若干部门则转变为“乡镇企业”,从事制造、加工、运输、农贸和服务业。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乡镇企业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和规模,迅速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到1750多万个,是1983年的10多倍;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从业人员达到8805万人,使众多原来的农民变成新一代的工人;随着想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兴起了一大批大城镇,从1983年到1986年,全国建制的镇增加7750个,从而逐步改变着全国城乡分布的格局,并且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理创造了重要条件。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农村人民公社”成为新万博名词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原因。分析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八 没过多久,乡镇企业便对国营企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乡镇企业的高薪酬和其他便利,吸引了许多国营企业的技术工人和管理者。同时,由于能够保留所有的利润,它们花费大价钱升级自己的生产技术。乡镇企业引发的激烈竞争迫使国营企业不得不以同样的方式回应。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中国的工业不再是国营企业的专属舞台——极个别受国家保护的部门除外。乡镇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远不止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它们将竞争引入中国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强效催化剂。

——摘编自 [英] 罗纳德·哈里·科斯 王宁 著 徐尧 李哲民 译:《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关注点:(依据材料,分析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中国经济转型带来哪些宝贵的经验?)

--

1、待定。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